由於業餘的攝影愛好者越來越多,為了讓自己拍攝製作的影片極具欣賞與分享價值,在編輯影片前需要做一些規劃和準備事項,讓完成的作品更精緻。
在這篇文章將針對影片攝影與製作流程為使用者做說明及介紹:
一、影片製作的六大步驟
為了讓影片有劇情、會說話,在製作影片之前,首先帶大家熟悉一般影片製作過程的六大步驟:
二、熟悉影片製作過程
題材發想
影片製作前,先要設定一個主題。因此在現實世界之中蒐集可能的題材,成為影片製作的第一步。但是蒐集題材這件事情通常不應該是在打算製作影片之前才開始進行,而是平常就要對一些議題、事件、人物保持長期的關注,有較為深度的情感和興趣。而在長期的情感以及訊息接收的累積之下,才比較容易開始著手製作,不至於在一開始時漫無頭緒。
資料蒐集
為了讓構思企劃更為詳盡,更具說服力,資料蒐集的工作是最不可缺的。
資料蒐集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 第一類是 文字資料,例如:網路、平面媒體報導、相關學術論文、書籍都是可能的來源,可依循題材而有不同的範圍。
. 第二類是 影像資料,包括照片、新聞片、檔案資料片、其他影片與圖像,而類似原始手稿的資料,除了可以作為文字參考素材外,有時也可以直接當做影像素材使用。
. 第三類是 聲音資料,影片是聲音與畫面的結合,聲音資料也是很重要的元素,如廣播錄音、原始的錄音檔案、傳統歌謠…等。
構思企畫
構思企畫為影片製作的原始藍本。當資料蒐集完成後,就可以依照資料內容和性質來歸類,如將主題特色相關資料歸為一類、背景相關資料歸為一類、發展相關資料歸為一類…等。接著透過歸類後的資料,來構思影片的製作方向與內容,以及整合素材,而此時若發現素材不足,則可再次蒐集資料補強以求完備。
撰寫腳本
有些影片在製作前無法有明確的腳本,但有些類型的影片則必須要有,但無論如何,腳本是製作時的重要參考,就像建築的設計圖一樣,沒有設計圖也許可以蓋出一幢房子,但可能會和事先想像的相去甚遠。因此最起碼必須有一份明確的製作構想或是大綱,作為剪輯後製的依據參考。
完成分鏡
腳本撰寫完成後,就要為每個畫面鋪陳佈局。首先片頭要使用哪一張主要圖片,接下來圖片的出場順序,以及為字幕設定字體大小、顏色與位置,最後要確定畫面與畫面之間的轉場方式和搭配的聲音效果。
剪輯後製
完成上述步驟後,接著就是運用剪輯軟體進行後製動作,如:會聲會影…等軟體,依照分鏡的內容,將辛苦蒐集而來的素材,加上字幕與聲音,並設定適合的轉場特效,組裝成影片,達成讓影片有劇情、會說話的目標!
延伸閱讀